新華社布魯塞爾4月23日電? (國際觀察)歐盟領導人“云聚首” 難解重振經濟“燒腦題”
新華社記者李驥志 王子辰 于躍
4月23日,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出席歐盟視頻峰會。 新華社發(fā)(歐盟機構供圖)
這是4月23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拍攝的歐盟視頻峰會大屏幕。 新華社發(fā)(歐盟機構供圖)
歐盟及其成員國領導人23日召開視頻峰會,同意設立大規(guī)模“恢復基金”以應對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影響,但各方就這一基金的資金來源和使用方法等實施細則未達成共識。
分析人士指出,在歐洲多國疫情連日來繼續(xù)趨于緩和的背景下,重振經濟成為此次歐盟領導人“云聚首”的主要討論議題。但各國受疫情影響程度不一,如何在經濟重振方案中平衡各方利益,是歐盟不得不面對的一道“燒腦題”。
成果幾何
4月2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左)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出席歐盟視頻峰會后的新聞發(fā)布會。 新華社發(fā)(歐盟機構供圖)
4月2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左)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出席歐盟視頻峰會后的新聞發(fā)布會。 新華社發(fā)(歐盟機構供圖)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在視頻峰會后的新聞發(fā)布會上說,他感受到了歐盟內部為了攜手取得勝利而產生的“非常強烈的政治意愿”。米歇爾表示,這次會議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果。
會議對此前公布的“歐盟路線圖”表示歡迎。根據這一路線圖,各成員國將在取消限制性措施過程中相互協(xié)調、循序漸進。與會領導人還簽署了此前歐盟成員國財長會議提出的總額5400億歐元的緊急救助計劃,并宣布從今年6月1日開始執(zhí)行該計劃。
各成員國領導人同意盡快建立規(guī)模足夠龐大的“恢復基金”。該基金將與歐盟2021年至2027年長期預算掛鉤,幫助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地區(qū)和行業(yè)。
分析人士指出,“恢復基金”無疑是此次視頻峰會中最引人注目的話題。
雖然該基金的具體數(shù)目尚未確定,但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這筆基金規(guī)模將是“上萬億級”。為了籌集這些資金,歐盟委員會將創(chuàng)新融資方式,很有可能提議突破歐盟預算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原有上限。
馮德萊恩說,“恢復基金”首先要修復危機損傷,還要刺激經濟,增強韌性,引導各國經濟向綠色和數(shù)字化方向轉型。要完成這一系列艱巨任務,只有一個工具最合適,那就是歐盟預算,“恢復基金”要與歐盟預算放在一起統(tǒng)籌規(guī)劃才行。
分析認為,將“恢復基金”與歐盟預算掛鉤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利用歐盟的整體信用籌資。不過,英國“脫歐”后,歐盟資金缺口巨大,目前歐盟各方尚未就2021年至2027年長期預算達成共識,“恢復基金”與預算掛鉤或導致突破原有的預算額度,今后圍繞預算的談判更加艱難,“恢復基金”也將難以落實。
難掩分歧
4月23日,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出席歐盟視頻峰會后的新聞發(fā)布會。 新華社發(fā)(歐盟機構供圖)
4月2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出席歐盟視頻峰會后的新聞發(fā)布會。 新華社發(fā)(歐盟機構供圖)
如何在重振經濟過程中平衡各方利益一直是考驗歐盟的難題。此前意大利、西班牙等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國家曾呼吁發(fā)行“歐元債券”,以緩解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但德國、荷蘭等經濟情況較好的國家對此相對謹慎。有分析指出,這是因為一些國家不想為債務狀況不佳的國家“背鍋”,使得原本屬于個別國家的債務變成歐元區(qū)國家整體擔保的“共同化”債務。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視頻峰會再次暴露出了歐盟各成員國間利益難以平衡的問題。雖然各方已經同意建立“恢復基金”,但未來如何使用這筆基金,歐盟內部仍然爭執(zhí)不下。
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表示,歐盟不應只是提供貸款,還應有一定數(shù)目的捐贈撥款;意大利總理孔特也持同樣觀點,他認為“恢復基金”應該盡快成立,并從今年下半年就開始發(fā)放捐贈撥款。但德國總理默克爾主張通過貸款方式使用基金,她說“撥款不在我的考慮范圍之內”。
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歐盟內部的僵局尚未解開,各方仍需繼續(xù)談判。
各方的不同意見將歐盟委員會夾在中間。根據峰會的討論結果,歐盟委員會將繼續(xù)研究如何落實使用“恢復基金”,并于5月6日前提交“恢復基金”詳細方案。馮德萊恩對媒體說,歐盟將權衡補貼與貸款的比例問題并做妥善安排。
-
大數(shù)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