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評論員:閩東事 天下理
2018-06-02 00:24:57 來源: 新華網(wǎng)
關注新華網(wǎng)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北京6月1日電 5月31日光明日報評論員文章:閩東事 天下理

  一張藍圖繪到底,三十年鑄一劍成——福建寧德的脫貧歷程,是閩東歷史,也是中國故事。

  1988年至1990年,習近平同志曾在寧德工作。在主政寧德的兩年中,他的足跡遍及閩東各縣,數(shù)次深入到?jīng)]有公路的偏遠山村調(diào)研,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脫貧思想,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脫貧方針,培育了“把心貼近人民”的干部作風,留下了“四下基層”的工作傳統(tǒng)。擺脫貧困的思想,深度雕刻了閩東大地;蕩氣回腸的故事,至今傳誦在寧德的山水之間;久久為功的精神,更是賦予了寧德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戰(zhàn)略定力。

  這段三十年寫就的中國故事,生動呈現(xiàn)了精準扶貧思想的科學性和實踐力量。從閩東大地到中國大地,從“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jīng)”到今天的精準扶貧,從“把心貼近人民”到今天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今天扶貧開發(fā)戰(zhàn)略思想的策源、發(fā)展、經(jīng)由實踐錘煉和檢驗的歷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現(xiàn)了6000多萬人口穩(wěn)定脫貧的決定性進展,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guī)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不但筑就了中國扶貧史上的里程碑,也做出了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冊的世界性貢獻。從閩東經(jīng)驗到中國實踐,歷史證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之問的科學力量。

  這段用三十年寫就的中國故事,賦予了我們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定力與信念。閩東的脫貧成果,源自科學的方針、正確的方向,源自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理論和精神財富,也源自寧德人民篤定目標、持久發(fā)力的干勁。從現(xiàn)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越是到了脫貧攻堅決勝階段,就越要面對“最重的擔子”“最硬的骨頭”。只有各級黨委和政府都堅定信心、勇于擔當、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只有貧困地區(qū)群眾篤定目標、眾志成城、艱苦奮斗,“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的目標才能最終抵達。

  實踐檢驗真理,歷史映照未來。閩東的三十年歷程,證明的是思想、傳遞的是力量、增添的是信心、提供的是歷史眼光。這塊試驗田中結(jié)出的碩果,不斷昭示今人,只要我們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旗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就一定能完成在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上首次消除絕對貧困這一壯舉,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馬俊卿
光明日報評論員:閩東事 天下理-新華網(wǎng)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6009112292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