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制書藝術家張曉棟:
讓文化的呈現(xiàn)更有溫度
【《有話》第55期:手制書藝術家張曉棟——讓文化的呈現(xiàn)更有溫度】傳統(tǒng)紙質書、網絡電子書,你是通過何種方式讀書的?科技的發(fā)展讓我們有了更多的途徑去獲取知識,但是有這樣一個職業(yè),卻始終堅守著用最質樸的方式承載知識——手制書設計師。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書籍的裝幀形式是非常豐富多樣的,有些形式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在本期新華網《有話》中,傳統(tǒng)裝幀形式“龍鱗裝”的非遺傳承人張曉棟就分享了手制書的魅力,讓我們跟隨他去看一看紙質書是如何承載文化的。

  我是張曉棟,一名手制書藝術家。

  其實書籍設計師是一個非常綜合性的,很繁雜跟繁亂的工作。開始的時候大家會說“你是做書籍裝幀的?”或者是“你是做封面設計的?”其實,書里面內容的編排會影響讀者閱讀的節(jié)奏,影響書所呈現(xiàn)內容的趣味性,對信息的梳理是對一部書重新再構造、再轉化的過程。

  盛世修書,尤其是現(xiàn)代資訊如此發(fā)達的狀態(tài)下,我們更需要帶有溫度、美感、情緒的作品,去裝點我們的心靈,去感受我們文化的魅力。

  書是什么?書,是文字的載體,這是毋庸置疑的;書,還是穿越時空的“宇宙飛船”,因為有書的存在,我們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展望未來。書里面什么都有,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書里面,世界上沒有的一切也在書里面,把整個宇宙放在書里還有富余。我們把書稱作是“文字詩意棲居的空間”。文字在書這樣的建筑當中有序地排列,隨著我們的閱讀,會感受到一頁一頁地翻閱,時間跟空間不停地在變化。所以,書可以帶給我們無限的想象力,它讓我們感受到世間的美好。

  我的第一部作品是2008年開始的,那時電子書開始興起,移動閱讀開始走入大家的生活。未來,紙質書還有沒有生存的必要?我喜歡創(chuàng)作紙質書,那未來還有沒有飯吃?非常非常重要的問題擺在我的面前。無論是電子書也好,還是紙質書也好,都是書籍發(fā)展非常重要的載體、形式和方向。我們感受電子書帶來便捷的同時,也享受著紙質書所帶給我們的溫度。

  中國人有一個非常幸運的開始,我們有非常古老的文化積淀,所以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要回到“過去”,去看一看古人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我發(fā)現(xiàn)中國書籍的裝幀形式是非常豐富的,這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書籍形式,就是龍鱗裝。它在歷史上是如此的曇花一現(xiàn),又是如此的重要。以長紙做底,頁子鱗次相錯地黏貼在底紙之上。我們把它收起來,它是一個手卷;打開來看,頁子有規(guī)律地翹起;遇風,則靈動翻飛。因此,龍鱗裝不僅僅是一本書的樣式。

  我開始去試制這樣的作品,從零開始,那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我們請教了專家,然后不斷地去探索。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才是偶然的。比如說折頁,鱗口是有圖案的,每一個圖案的銜接幾乎是零誤差的要求,但實際上我的紙張是手工制的,紙張是不確定的;紙張印制之后,墨滴在紙上,紙張產生的變形是不確定的;每一次的折頁也是不確定的。可能我們做十部作品,只有一部是符合標準要求的,而且在五十多道工序當中,每一道工序都是零誤差的要求,它對一個人的心性跟心智來說,是極大的磨煉,也是極大的考驗。

  整個過程中無數(shù)次想放棄,那時候倔強的我告訴自己,即使是失敗也要看到它的樣子才可以。在兩年半左右的時間內,我試了無數(shù)的紙張,當最終看到作品的樣子時,我淚流滿面。就這樣,第一部作品的誕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做書可能沒有給你帶來那么多的財富,但是,它可以給你所有的想象力,帶給你所有對藝術的美好向往,還有什么比這更重要?其實最好的閱讀就是對話,就是面對面的交流。我可以看到你每一次的微笑,你可以看到我每一次凝重的臉龐。如何能夠把書對面的人帶到觀者的面前,這是我想要的。

  我的老師參加一場評獎,他帶回來一本畫冊。翻看它的時候,我覺得太精美、太驚艷了,是孫溫繪的二百三十幅的《紅樓夢》。我覺得如此偉大的作品,不應該只是這么簡單地去再現(xiàn)畫冊,所以我想做新的作品。曹雪芹先生用他整個生命去鑄就這樣一部作品;剛好萃文書屋的程偉元,耗盡家資用木活字的形式刊刻了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孫溫先生用三十八年的時間,繪制了二百四十幅的繪畫??梢哉f他們三個人是用生命去成就這部偉大的中國文學巨作,而我要用我的方式把他們三個人帶到觀者的面前,讓他們去跟觀者近距離的交流,面對面的對話。

  用什么樣的形式?我們開始不停地試驗,龍鱗裝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我們可以把它的圖案鱗次相錯地黏貼在底子之上,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當我們把畫面打開的時候,可以閱讀里面非常優(yōu)美的文字。我用了四年半的時間,二十多種材料,不同的材質,不同的紙張,其中包括緙絲、軟煙羅的紗、楠木……作品完成之后是我無法想象的,它原來有如此大的體量——它有八函,每一函大約是五十斤,足足四百斤重。

  我曾經在北京的六環(huán)外租了三千平米的空間,用兩架無人機去拍攝它。我也曾經帶著它去美國、去韓國……向世界展示它的美好,展示我們偉大的文學名著,站在世界這樣的一個高度,去看待我們偉大的文化。

  當我?guī)е@部作品給我老師看的時候,我是忐忑的。我的老師主張:書是用來讀的,閱讀的簡便性是非常重要的。當我的老師看到它,他告訴我說,“我們偉大的名著需要這樣的體量,需要這樣的方式去呈現(xiàn)它?!睍苤兀瑫艽?,這也是書的語言之一。

  我不喜歡重復以前的工作,我希望有一些新的開始,希望有一些新的作品誕生。一個偶然的機會,朝陽區(qū)非遺中心帶我的作品去布達拉宮做展覽。由于北京的氣侯跟布達拉宮的氣侯完全是不同的,我的作品帶過去之后,頁子翹起得很厲害,所有的佛像是看不到的。觀者走到那部作品前,總是用手輕輕地滑動,上面的佛像一閃而過。當作品再回到我的工作室,掛在墻上的時候,所有到工作室的朋友也會做同樣的動作。這部作品在我的工作室掛了兩年多。有一天,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把上面的佛像請出來,于是我拿起了剪刀,開始修剪掉多余的部分,一點一點地,里面的佛像慢慢地呈現(xiàn)。它們的衣服是那樣的飄逸,它們的神態(tài)是那樣的安詳,我覺得我找到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全新的創(chuàng)作方向。這部作品從一個特別的角度看,它像一朵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我把它稱作是“布達拉宮帶給我的禮物”,它來自于天山的雪蓮,我取名叫“千頁”。

  2018年,我們受邀去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做我的個人展,館長看到我的作品說,如果不是因為他上班的話,他要用整天的時間跟作品在一起。我覺得這是對我最大的獎賞、最大的安慰。所以這次是一個新的開始,我想我們的文化不僅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我們可以用國際性的語言去講好中國的故事。書籍的美是無國界的,不論是歐洲還是東方,我們對書的敬仰,對紙質材料的向往,都會帶給我們無限的美好和無限的可能性。

  我希望每年都會有一部新的作品,每一部都有新的思考、新的理解。知識的進步,時時的傳導。對書的熱愛,對書的向往,對書的再造,我非常地開心,走過與書為伴的日子,能夠有機會親自去表達我心目中最美的書。

01002005055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8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