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15日晚,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在多哈宣布,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已就加沙地带停火达成协议。
据悉,停火协议共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为期42天,包括实现停火、以军撤出加沙地带所有人口稠密地区,交换双方在押人员、交换双方遇难者遗骸,推动加沙地带流离失所者重返家园,协助伤病者离开加沙地带接受治疗,同时大幅增加对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援助。协议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详细内容将在第一阶段完成后公布。
分析人士表示,在新一轮巴以冲突延宕460多天之后,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有助于缓解冲突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是迈向和平的重要一步。然而,通往和平的道路,历来都不是坦途。协议实施面临挑战,且巴以冲突的根源性问题并未解决,“两国方案”才是根本出路。
协议达成后,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发表电视讲话,呼吁以政府批准该协议。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中东研究所专家李嘉伟表示,受极右翼势力牵制的以色列政府,短期内对巴勒斯坦的整体政策很难有根本逆转。以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等极右翼强硬派,一直明确表示反对任何有关停火的提议。为了延续自身政治生命,以总理内塔尼亚胡不排除后续会重拾对巴勒斯坦的强硬态度。
哈马斯在执行协议方面也存在不确定因素。一方面,加沙地带武装组织数量众多、独立性较强,协议能否有效执行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并未建立起足够信任,一旦协议第一阶段执行情况与双方预期差距较大,将直接影响后续协议的履行。“协议生效后,以色列依然可以保有在‘费城走廊’以及加沙部分关键点位的军事存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子昕表示,“从协议内容可以看出,以色列有能力随时恢复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为提防以色列,哈马斯也只同意在协议第一阶段释放约占总数三分之一的扣押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战后加沙的具体治理方案并未在此次停火协议中得到体现。李子昕认为,尽管规避此类敏感议题有助于双方达成停火共识,但这也为能否顺利执行协议、实现长期停火埋下了隐患。
不可否认,此次停火协议的达成,美国、卡塔尔和埃及等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美国斡旋推动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另有目的。李嘉伟认为,美国推动停火谈判的动机,并不是心系加沙地带深陷严重人道主义危机的民众,而是避免美国被以色列拖入中东的战争泥潭。
国际社会对停火协议达成表示欢迎,认为这有利于促进地区冲突降级。受访专家表示,巴以实现长久和平仍面临诸多挑战,巴以冲突的根源性顽疾并未消除,耶路撒冷地位问题、犹太人定居点扩张问题、难民问题等,都需要通过复杂的政治谈判才能解决。
只有通过可行的“两国方案”,才能满足两国人民的共同诉求。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15日发表的声明中所强调的,达成停火协议是迈向和平的重要一步,未来仍需动员一切力量推动实现更广泛的目标。(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