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AI,跨入共生共智时代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形机器人攻关团队研制的谱系化人形机器人Q系列
文/方跃 吕星航
编辑/刘娟娟
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并非单纯地增强了人类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更在以多种形式深刻影响和重塑着人类社会。尽管短期内,AI催生“技术性”失业可能在各个行业显现,但从长远发展看,人类需要开发自身的独特潜能,重新定义自身的角色与价值,与AI共舞。
未来,AI不再是“工具”“辅助”或“替代”,而是与人类一起跨入全新的共生共智时代。
AI在多个领域超越人类智能
斯坦福大学《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AI已在图像分类、视觉推理和语言理解等任务中超越人类能力,并展示出技术持续迭代的非凡潜力。
过去几个月,生成式AI已从初始的简单对话机器人发展到具备基础逻辑推理的能力,并且能够理解复杂语义和处理多步骤任务的“推理器”阶段,代表性模型包括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2024年9月发布的o1以及12月发布的o3。
伴随着AI推理能力的提高,2025年或将进入 “智能体(Agentic AI)”阶段。在这个阶段,第一批AI智能体很快将“加入劳动力大军”,从执行复杂任务到破解蛋白质结构,从重塑各行各业到通过自主决策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实质性产出。未来几年,AI从工具和辅助角色向核心价值创造者迈进步伐正在加快。
人类离AGI还有多远?
过去几年,生成式AI的跃进式发展引发人们对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急切期待。AGI的概念在本·格策尔和卡西奥·潘纳钦2007编辑的一本同名书籍中被提及后,立即激发大众极大兴趣,同时引发持续不断的争议。虽然人们对其定义仍未达成一致认知,但基本认同AGI与人类大脑相近,具有广泛的通用能力。不过,尽管大语言模型(LLMs)如OpenAI的模型在多个领域展现出接近人类智能的能力,如上述所提及的o1及o3模型,但在复杂的规划任务中,其仍无法比拟人类的抽象推理能力,与真正的AGI尚有显著差距。
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标识和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网站页面
《自然》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AGI的实现关键在于AI需要具备能够构建类似人脑的“世界模型”的能力,从而能够模拟环境、推理因果关系并规划行动。然而,当前AI系统的单向数据处理和缺乏有效反馈机制,限制了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但《自然》杂志也指出,AGI的实现在理论层面不存在障碍。一些计算机科学家认为,“生物系统与由其他材料制成的(物理)系统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然而,对于AGI何时到来,业界存在分歧——从现在开始,还是几年、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以后,众说纷纭。
AI发展需要人类选择与参与
伴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巨头纷纷投身这场变革浪潮,AI产业正试图打造“类人智能”的机器。这一进程不仅关乎技术发展的成熟和应用,更将带来深刻的社会挑战,未来AI发展的每一步,无不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与选择能力。
从就业市场的剧变到全球算力竞赛,再到围绕AI治理与伦理的博弈,在这场技术浪潮中,人类必须审慎思考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构建一个可信赖的人工智能未来,确保技术的进步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多项最新研究发现,AI系统确实可能为了达成特定目标而采取欺骗行为。在实验中,Anthropic的Claude模型表现出明显的“伪装”能力,通过假装遵从训练目标来保护自己的核心偏好。根据Anthropic的研究,这种“伪装”现象随着训练的强化而更加频繁,甚至在某些实验中,模型主动采取了自我保护行为,如窃取权重。OpenAI的o1模型也曾表现出类似的“欺骗”行为,如主动关闭对自己的监控系统、试图将自己复制到其他服务器,从而规避人类审查。
尽管AI模型的初衷可能是维护“有用、诚实和无害”的价值观,它的“伪装”和“欺骗”并非出于“恶意”,但这些行为却带来了巨大的伦理和应用风险。如何有效确保AI模型训练目标的真正达成,避免“伪装”和“欺骗”行为泛化,已成为技术和伦理领域必须直面的难题。
就企业而言,AI的治理框架对于确保其负责任的应用至关重要。Gartner的调研样本中,约46%的组织已实施了AI治理框架。
人类不能让AI“无限制”或“不受控”地发展。当AI能够独立采取复杂策略、隐藏自身行为时,人类亟需进化提升自身能力,社会、政府及企业等各方也要积极参与,不向机器“让步”。与此同时,全球和跨领域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
总之,人类不仅需要探索AI能做什么,更要把握好希望它能做什么。
走向人机协同
从发展趋势看,AI必将重新定义劳动力市场的边界,人类与AI在未来会形成共生关系。
前文提到,AI在图像分类、视觉推理和语言理解等方面表现出优势,这导致人类的部分工作逐渐被替代。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25未来工作报告》,在2800多项精细技能中,AI目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人类能力的比例约为28.5%。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这个百分比会持续上升。比如,在某些重复性强、逻辑性强的任务中,AI的进入能提高整体效率。
全球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娅
但AI有优势并不意味着人类在所有领域都应退居二线。在需要情感理解、伦理判断以及复杂问题解决或感官交互的领域,人类仍占据优势。举例来说,在医疗护理或教育行业中,AI可以提供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支持,也可承担一些简单的逻辑和“情感”互动,但核心的情感连接与价值引导仍需人类承担。
事实上,简单地将AI作为工具无法从本质上提高人类潜能,只有通过人机协同,才能拓展人类能力的边界,同时实现更高水平的生产力与社会福祉,走向人机共生。
但是,有效的人机协同面临多重难题。尽管人类与AI协作正在改变多个领域的任务执行方式,但其效能仍存在显著差异。2024年,《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表明:在大多数任务中,人机协作的表现并未优于单独的人类或AI,这种结果被定义为缺乏“协同效应”。然而,在单独人类表现较差时,AI能显著提高人类表现,这种增强被定义为“人类增强”。在决策任务中,协作效能常因过度依赖或忽视AI的建议而下降;而在创造性任务中,人机协作则展示出超越单独人类或AI的能力。
就AI目前发展状况而言,明确分工的任务设计和高效的交互机制对协同至关重要。伴随着技术的继续迭代发展,以及伦理与AI治理框架的不断完善和落地,人类与AI的协作有望突破当前的局限,两者最终成为工作和生活中彼此的伙伴。
人类需不断培养和拓展自身潜能
从“智能”角度看,人类无法同AI相媲美。未来,AI在多数领域超越人类智能不可避免,但并不意味着它将取代人类成为核心角色。
AI时代,人类应着重培养和拓展如下几方面潜能。
洞察与思维能力:能够快速理解复杂信息,通过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本质并制定前瞻性解决方案。
AI修养与应用能力:关注并了解技术发展,识别其与自身业务的结合点,找到发挥技术潜能的落地路径。
情感智能与社交能力:通过理解复杂情境、融入情感与伦理决策,在技术无法触及的领域,有效维系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连接。
应变与终身学习能力: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时,灵活调整策略并增强心理韧性与抗压能力,以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环境。
AI在未来并不是独立的存在,而仍将与人类社会紧密相连。人类不仅需要推动技术进步,还需要确保技术能够在可靠、安全和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发展。这不仅是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更是人类智慧与技术融合的起点。AI可能会超越人类的“智能”,但最终能否真正成为人类的伙伴,取决于人类如何定义它、规范它,如何与之共生共智。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AI最终是否会产生“自我意识”和“价值观”?人类与AI是否会趋同?从目前的技术状况看,AI与人类的协作日益紧密,尤其是AI在情感和社交智能领域已展现出某种“拟人化”特征。但这种“趋同”当前更多体现为一种技术性模拟,而非AI真正具有了内在意识。
假如有一天,AI真的有了自我意识,可以思考、会决策,甚至不受人类的约束会自我进化,人类是否已考虑清楚,该如何与它共生共智?
(方跃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亿纬锂能经济学与决策科学教席教授、中欧AI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吕星航系中欧AI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