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经济学家眼中的AI与就业
2024年12月18日,第三届上合组织国家职工技能大赛在青岛市开幕,
来自亚美尼亚的穆罕默德·纳西姆在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项目比赛中
文/戴维·卡德
编辑/黄红华
技术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学最古老的议题之一,亚当·斯密时期,甚至更早便有相关研究。
新技术对需求的复杂影响
过去几十年,对就业市场的研究形成了一个相对一致的经济学框架。在这个框架内,我们将经济视作由许多相关联部门或所谓“工作”组成的整体。每一个部门或工作对整体产出都有贡献。
在这一框架下,技术对人的参与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时候,一项新的技术可以改变我们完成某项工作的方式。例如,农业生产以机械替代手工,但操作机械的人还是需要的。有时候,当新技术可以实现一项工作的自动化,人就被完全替代。例如无人驾驶卡车一旦问世就不再需要司机。
新技术可以提高人工效率,但对某项工作的总需求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例如,一位汽车技术员在用笔记本电脑诊断发动机问题,当单个技术员工作效率提高后,未来我们所需技术员总量就会减少。但在其他情况下,新技术由于降低了某项工作的成本,反而大大提升了对该工作的总需求。拿Uber这种网约车举例,由于共享出行技术使得叫一辆短途出租车既快速又方便,社会对使用网约车的需求是大幅增加的。
互补性高低影响就业替代程度
人工智能(AI)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就业市场。AI与人工互补,使得一项工作所需劳动力数量或增加或减少。费尔顿等人对此的研究最为知名。
他们利用美国劳工统计局开发的O*NET数据库,列出了每种职业所应掌握的各项技能。研究者将这些技能划分为十个领域。通过比较AI与合格劳动者的表现,他们发现AI在某些领域的表现接近甚至超越了人工。例如金融分析师、精算师、采购员等职业。与之相比,舞蹈家、健身教练、画家助手和简单的建造工作等,则难以转化为可以通过AI完成的任务,或者说目前的AI技术水平还无法完成,因此这些岗位被取代的风险也较小。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皮泽内利等人也就AI与人工的互补性做了研究。该项目同样使用O*NET数据库分析工作的各项特征,包括沟通、责任、重要性、工作条件、教育与培训要求以及工作常规性等,将这些特征和AI进行比较,并根据与AI的互补性高低情况按职业分组。
研究发现,互补性越高AI越不容易取代。在下列这些职业中,例如,医生、经济学家、建筑工人等,虽然人可以完成的工作与AI可以完成的工作十分类似,具备一定互补性,但这些工作中有一些更高级的任务,AI还无法完成,因此这类工作还难以被替代。而目前最有可能因受AI影响而失业的群体,包括计算机程序员、部分金融分析师、采购员等,这些职业中人与AI呈现低互补性特征。他们的工作基本可以由计算机独立完成,不需要人工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IMF研究报告列出了几个国家的情况,其中包括英国、美国、巴西、哥伦比亚、南非和印度。最后发现,在美国和英国,相当一部分工作可能被AI取代,这些工作与AI互补性较低,面临相当大的风险。而在印度、南非等国家,一些手工劳作使用算法不太可能实现,不容易被替代。
AI对职业内不平等的影响
作为经济学研究学者,我们不仅关注不同职业之间的差异,而且研究在同一种职业中,AI如何影响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尤其是AI对技术水平不同的劳动者的影响如何。
如果AI对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者帮助最大,则有利于缩小从业者之间的不平等。以写代码的程序员为例,假设在AI协助下,初级程序员获得很大的帮助,那么可能就会缩小他们与高水平程序员在薪酬和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但另一方面,如果AI对技术水平高的劳动者更有利,那么就可能加剧这些职业内的不平等。这从下面的例子里可以看出。
2023年,美国一所大型材料科学实验室做了一次实验。实验组的材料科学家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协助新材料研究,对照组则继续使用常规研究方法。研究显示,引入深度学习模型对发现新材料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果,特别是科学家获得专利数量显著增加。但研究发现,水平更高的科学家效率提升得更显著,从而加剧了不同水平科学家之间的不平等。因此,工作类型不同,具体情况不同,AI对劳动者的影响可能就会有所不同。
1月8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人们在IntBot展区观看机器人展示
未来几年,AI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将取决于自动化和互补性的共同作用,自动化指该职业消失,完全被计算机取代;互补性则指AI技术使某些职业变得更加重要。
目前的研究表明,金融分析师、计算机程序员等职业,受自动化影响尤为显著,这些工作的数量可能会减少。而管道工和简单手工劳作等工作受AI影响较小。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因为纵观历史,新技术通常对工人不利,但AI的影响却不能一概而论。
当然,对于从事某一职业的群体,例如材料科学家,AI对不同人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可能会缩小差距,也可能会扩大差距。由于现有证据不足,我们还无法确定其具体走向,不同行业可能会有所不同。
我想说的是,目前的AI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只针对初期AI的技术,其应用也不过几年时间,一些可能最具颠覆性的影响尚未被发现。至少截至目前的研究表明,对于劳动者而言,AI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
(作者系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共同获得者,本文根据其在前期视频参加苏州金鸡湖经济论坛时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