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而乐道,富而好礼”,黄怒波《做事与成事》的启示-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1/26 13:33:33
来源:新华网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黄怒波《做事与成事》的启示

字体:

  毫无疑问,黄怒波先生的人生是一个传奇。他有多重身份,他是中国“92派”企业家群体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房地产和旅游业领域一度气吞风云,他是中坤集团的创始人,开发了诸多大型地产项目,并助力安徽宏村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他完成了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攀登并徒步到达南北极,三次成功登顶珠峰,现任中国登山协会特邀副主席,美国纽约探险俱乐部资深会员。他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优秀校友,出版诗集、散文集13部,作品被翻译成9种语言,长篇小说《珠峰海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被评为中国”2021年度十大文学好书”。

  我在北京大学学习工作近15年,应该说与怒波先生如影随形并承蒙他的关照和支持。怒波先生于我,亦师亦兄。我近距离向他学习请教已经十多年了。每次他的作品出来,我几乎都是第一时间得到。《做事与成事》一书由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现代出版社出版,全书16.6万字,分“什么是企业家精神”“成长的逻辑”“走麦城”“数字经济的思考与实践”“我的管理学”“成事心法”“诗与山”七个章节。仔细读来并结合我平时对他的观察和学习,此书汇集了他对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个维度的深度思考和体悟。

  一、怒波先生的物质生活——“新人”企业家

  美国社会学者贝尔提出“后工业时代”的“新人”是企业家和艺术家,因为这两种人最不墨守成规,他们有激情、有梦想,他们要打破一切束缚他们的东西。

  “一个商人漫游2049”一文中,怒波先生对商业伦理做了反思,他认为:“实际上,直到今天,我们这一代做企业的人骨子里遗传的仍是胡雪岩的基因,而并非秉承韦伯的任何新教理论精神”。依照他的理想,中国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精神支柱应该建立在道德和文化的基础上,以孔子的秩序观和老子、庄子的社会观相结合。中国的企业家应该主动考虑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儒商的来路与归途”一文中,怒波先生对中国企业家有一个新的定义,那就是“他们是企业界的知识精英和公共知识分子,是对世界大势特别自觉,而且有公共意识的一批知识分子”。“儒商应该是为富且仁,为富好礼,关键是要具有时代特征的贵族气质。贵族气质在中国是要担当,要谦和、要平民化。这是中国社会当下极度缺乏的资源。

  “(因为)我们有一套历经几千年沉淀的儒学体系。从这种理论体系孕育出的中国企业家既具有破坏性创新的市场精神,又背负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具有超越新教伦理背景下的西方企业家的可能性。那就是,我们是‘市场’的,‘又是天下’的。我们是‘破坏性创新’的,又是讲求‘仁义礼智信’。至于这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性还是必然性已无关紧要。”

  “儒商是具有儒家理论修养及天下情怀,同时具有市场创新精神的熊彼特意义上的21世纪企业家,是时代的精英,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文明的推进具有典范作用。”

  “新商业文明的可持续之道”一文中,“新商业文明的意义就是我们要跟国家共同成长,只有国家的战略转型了,企业才能转型,迄今为止许多企业家恰恰忘记了这一点,把自己看得无所不能,这是新商业文明最大的敌人。”

  “企业的新商业文明应该与社会共赢、与对手共赢、与员工共赢、与未来共赢。我们应该以此制定发展战略,比如不再做机会式的财富积累者,要懂得与社会妥协。我们应当创造新的商业文明、承担、感恩与共享。”

以企业家(黄怒波先生)和企业(中坤集团)申报成功的安徽宏村从一个小村落成为世界遗产地

  为此,由他创立的中坤集团一向因其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业界所瞩目,他们把“让我们为社会再多做一些”作为中坤集团的创业宗旨,并通过对社会的不断回报,使这句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二、怒波先生的社会生活——“善人”慈善家

  2005年12月18日,在中坤集团成立十周年之际,怒波先生代表中坤集团向中国诗歌界捐款3000万元。用于支持中国诗歌事业的发展,其中,向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向中国诗歌学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同时,中坤集团还捐赠1000万元设立了“中坤诗歌基金”。

中日诗歌丛书签字仪式(黄怒波先生左1、张宇伟右1,2016年3月26日)

  2007年,怒波先生以1.87亿元捐赠位列2007胡润慈善榜第9位;2008年,以1.96亿元捐赠位列2008胡润慈善榜第12位;2008年4月15日,在北大110周年校庆之际,首批向北京大学捐赠价值1亿元的大钟寺国际广场地产设立“北京大学中坤教育基金”,用于资助北京大学人文学科的发展,这是建国以来,北大接受的第一笔地产捐赠,也是北大校友中最大的一笔捐赠,其意义特别。

  2011年6月28日,怒波先生又向北京大学捐赠价值9亿元人民币的资产,注入“北京大学中坤教育基金”以进一步推动北京大学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发展。

  怒波先生的善良和善举,来自于他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怒波先生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他四岁丧父,母亲靠着一辆板车拉土卖钱,养活家里的四个孩子。据他回忆,20世纪60年代,他有时饿得从炕上掉到地上都爬不上去。后来,他的母亲在工地值夜班,煤气中毒去世,小小年纪,他成了孤儿。

  成长路上他饱受磨难,能够拯救他的就是读书。在书中他可以忘却现实世界的残忍,进入他梦幻的世界。13岁他就在《宁夏日报》发表一组诗歌,在诗歌的世界中,他向往美好。18岁他在宁夏郊区下乡,在乡下,因为家穷,他在家家户户吃过饭,同时,他也充分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苦难,让他形成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胆量。因为乡下的朴实与温暖,让他后来形成的大企业家的价值观,那就是生命的所在,就是第一要感恩,第二要与人为善,与社会为善。

  “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改革开放40多年最伟大的一件事就是把社会的大门打开,把企业家精神释放出来,这个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伟大的资产。”

  2020年,他捐建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支持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老师在他的家乡创立“辛庄课堂”,在黄土地上传播企业家精神,同时,怒波先生出任“辛庄课堂”的实践总导师。2021年5月27日,辛庄课堂首期班在辛庄村开课。

  张维迎老师是我服务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六位联合创始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我有幸参与了辛庄课堂创立的全过程。当时,怒波先生找到我说,维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大力呼吁企业家精神,为企业家摇旗呐喊,观点从来没有改变过,有一致性,我们要一起支持他。我说没有问题,我愿意做辛庄课堂的志愿者。现在,我从辛庄课堂的志愿者,又成为辛庄课堂的面试导师,参与了从首期班到现在五期班的所有面试工作。

辛庄课堂首期班(2021年4月15日)面试导师合影(张维迎老师左2、黄怒波先生左1、冯仑先生右2、张宇伟右1)

  在辛庄课堂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怒波先生为辛庄课堂加入了人文课程,因为他认为,我们不能只培养只会挣钱的“经济动物”,我们培养的企业家,要有人文关怀,要有社会责任。

  现在,辛庄课堂已经做了五期(每期30人),一批批中国优秀的企业家加入到辛庄课堂来,“黄土地上望星空,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三、怒波先生的精神生活——“诗人”文学家

  登山和写诗是怒波先生的两大精神生活。他三登珠峰,完成“7+2”的壮举(登上七大洲的七座高山、抵达南极点、北极点)。他将登山与企业家实践写就《珠峰海螺》小说,在书中他提到道:“我写《珠峰海螺》,其实写的是企业家另外一个精神挑战,即挑战不确定性,企业家必备的素质是什么?我们登顶是干什么?登顶是为了活着回来。做企业就是要把企业做成。”

  有一次,他和我谈登山的体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他的登山体悟有三,一是登山让人谦卑,因为山一直在那里,人与山相比,会感受到微不足道。二是登顶是为了活着回来。类比到企业,首先企业要活下来。三是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无论是登山向导,后勤保障,甚至于驮书的牦牛,他都会视同为他的团队。类比到做企业,他极为重视团队的作用。

  登珠峰期间,他正在攻读北大中文系中国诗歌学博士。

  2015年6月,我受邀做为他的亲友团参加他在北京大学的博士论文终答辩。他的主导师谢冕教授(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中国新诗旗手)和多名中国文学顶级学者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进行了系统严格的答辩。整个答辩过程,我的感觉是怒波先生准备充分,答辩回答游刃有余。在答辩后期,感觉不像是在答辩,而更像在开一个学术研讨会。

  怒波先生的笔名叫“骆英”,他先后出版诗集、散文集13部,作品被翻译成9种文字。学术论文集《“盖娅”审美——当代中国诗学的审美现代性批判》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由博士论文改写的学术专著《虚无与开花:中国当代诗歌现代性重构》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珠峰海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被评为“2021年度十大文学好书”。

  怒波先生出世而又入世的登顶诗作,总是可以给人带来前行的勇气和深刻地反思:

泪别珠峰

我又一次站在人类的顶峰

但还是感到自己的渺小

我注目群山时

群山仰视我

但我知道那不是敬仰

我从芸芸众生而来

并不能因此而脱胎换骨

即使是我超越了死亡孤独

和濒临绝境的痛苦

我向一切问好

因而从此我会热爱一切

我不再预测未来

因而从此对未来无比敬畏

我将从此告别一切巅峰

甘愿做一个凡夫俗子

我想我从此在这个世界上

慢慢地走

当风雪和恐惧

终从记忆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之后

我将归于平淡

珠峰今天请允许我

因为告别而在顶峰

为你献上一条金色的哈达

  企业家、慈善家、文学家,怒波先生的三个角色转换从容而有余。企业家的入世,慈善家的利他,文学家的升华,使得怒波先生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都与众不同并富有传奇。他的传奇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若想做事与成事,应该像儒商所提倡的那样,那就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张宇伟)

【纠错】 【责任编辑:刘勉】